书架 | 找小说

秦汉魏晋南北朝人口性比例研究 系统流、经济、军事 内蒙古拓跋吴简 全文TXT下载 免费全文下载

时间:2024-04-06 08:29 /职场小说 / 编辑:嘉琪
主人公叫居延,拓跋,吴简的小说是《秦汉魏晋南北朝人口性比例研究》,它的作者是高凯写的一本职场、宅男、赚钱风格的小说,书中主要讲述了:⑦张博泉:《东北历史疆域史》,载孙看已《东北民族源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30页。...

秦汉魏晋南北朝人口性比例研究

作品字数:约30.8万字

小说篇幅:中长篇

更新时间:2024-04-07T05:02:28

《秦汉魏晋南北朝人口性比例研究》在线阅读

《秦汉魏晋南北朝人口性比例研究》第37章

⑦张博泉:《东北历史疆域史》,载孙已《东北民族源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30页。

⑧何光岳:《东胡源流考》,江西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页。

,而且还分“其地为中东西三部。从右北平以东至辽,辽接夫余、貊为东部,二十余邑,其大人曰弥加、阙机、素利、槐头。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为中部,十余邑,其大人曰柯最、阙居、慕容等,为大帅。从上谷以西至敦煌,西接乌孙为西部,二十余邑,其大人曰置鞑落罗、律推演、宴荔游等,皆为大帅而制属檀石槐。”由此说明,东汉桓帝时解卑族已广泛分布在西从河西走廊,东至辽东,北达漠北,南与东汉王朝缘边的广大区域里。关于拓跋鲜卑迁居时间和迁居地,近年有不少学者频繁关注:如近年有李志撰文认为推寅所迁之“大泽”在今河地区,而诘汾所迁之“匈故地即鄂尔多斯高原”,故此,他以为鄂尔多斯是为拓跋鲜卑的发祥地①。姚大认为,魏收《魏书•序纪》是北魏之拓跋族在追述其先世历史时所受到的中原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以致其史料中包诸多难解之处;经考证认为:“序纪”所谓拓跋部远古“六十七世”,系据中原古史传说推算而来;拓跋部没有加入过檀石槐的军事部落联盟;拓跋部是在第一推演引领下走出大鲜卑山,约在二世纪中迁至今呼池的;第二推演带领拓跋部南越山至匈故地,应在230年代等等②。又李逸友、魏坚结数十年内蒙古自治区考古发掘材料,认为:鲜卑族从“年代不应早于东汉初年”时,即已自大兴安岭迁出,应是沿河向西到河下游,然沿额尔古纳河继级向西南,到达呼河和呼贝尔草原的。③而田余庆从对文献记载的考证角度,却推定宣帝率领拓跋南迁发生应在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④

入西晋初期,由于晋武帝对北方各少数民族实行“慕义归化”

——————————

①李志:《关于〈魏书》两个重要地名地望的考实》,《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2期。

②姚大:《论拓跋鲜卑部的早期历史》,《复旦学报》2005年第2期。

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额尔古纳旗拉布达林鲜卑墓群发掘简报》,载李逸友、魏坚《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396页。

④田余庆:《北魏宫子贵拇弓之制的形成和演》,载《拓跋史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9—61页。

和“广辟塞垣,更招种落”政策,加之大漠南北遭遇到严重的灾,以致出现了北方各民族大量内徙的热。据《晋书•四夷传》记载:当时大量内徙的“北狄以部落为类,其入居塞者有屠各种、鲜支种、寇头种、乌谭种、赤勤种、捍蛭种、黑狼种、赤沙种、郁鞞种、萎莎种、秃童种、勃蔑种、羌渠种、贺赖种、钟跂种、大楼种、雍屈种、真对种、羯种,凡十九种,皆有部落,不相杂错。”又据《晋书•世祖武帝纪》记载,咸宁三年“西北杂虏及鲜卑、匈、五溪蛮夷、东夷三国牵欢十余辈,各帅种人部落内附”等等。据周伟洲考证,遍布于大漠南北及今东北地区的鲜卑各部,从东汉时期到十六国时期大量迁入西北地区:如鲜卑秃发部,作为拓跋鲜卑的一支,有数万人于曹魏末年迁入雍、凉二州;到西晋末年至十六国初期,这批内徙鲜卑大都居于河西一带,故被称为“河西鲜卑”;在河西东部的陇西地区,魏晋时期鲜卑也多有迁入,其中是以乞伏鲜卑和谷浑为主:乞伏鲜卑从漠北南出,继而迁至高平川(今宁夏苦河一带),又迁至苑川(今甘肃兰州东苑川),到十六国时期在陇西建立政权,史称“西秦”。谷浑,原是今东北辽宁一带东部慕容鲜卑一支,因争夺牧场、牲畜的矛盾化,谷浑部愤而西迁至山;十六国初期,谷浑继续向西南迁徙,征了今青海及甘南地区,并最终建立“谷浑”政权。此外,魏晋时期还有鲜卑乙弗部、折掘部、思盘部、河南鲜卑十二部、北山鲜卑和意云鲜卑等,相继迁入西北的关中地区和河以南朔方等地。

入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各大部落相继建立政权。代国:先是西晋怀帝永嘉二年(公元308年),鲜卑拓跋部首领猗卢以盛乐为中心,将原来划分的三部统一起来。以受晋室封号为代公、代王,以盛乐为北都,以平城为南都,于公元312年正式建立代国,直至公元376年苻坚灭代国;燕国:东晋咸康二年(公元337年)慕容就向西消灭段部鲜卑,向北兼并宇文鲜卑,开地三千里,并以“龙城”(今辽宁朝阳

————————

①周伟洲:《中国中世纪西北民族关系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30页。

市)为都,建立起当时在东北地区唯一强大的政权,史称燕,至东晋太和五年(公元370年)为苻坚所灭。燕:为慕容就第五王子慕容垂所建,建都中山(今河北定县),至东晋安帝义熙四年(公元409年)被灭。西燕:为慕容泓所建,都安(今陕西西安),为慕容冲所杀;他的尚书慕容永又据子(今山西子县)为都,直至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灭亡。南凉:凉龙飞二年(东晋安帝隆安元年,即公元397年),秃发鲜卑首领乌孤,以姑臧为都,建立南凉政权,直至公元414年为西秦所灭。西秦: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公元385年)乞伏鲜卑首领国仁趁秦“淝之战”大败之机,以陇西地区秦、河二州为中心,建立西秦政权,直至公元431年为北魏所灭。①

入北朝时期,鲜卑族相继建立以下政权:北魏: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北魏登国元年,即公元386年)拓跋鲜卑首领拓跋珪建立北翻政权,公元398年迁都平城,称帝,正式建立起来统一中国北方地区的强盛的北魏王朝。王位经武帝七传至孝文帝时,于公元493年(太和十七年)迁都洛阳,不久实行汉化改年,拓跋改姓元氏,故此北魏亦称元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北魏灭亡,形成东、西两魏对峙局面;至此北魏王朝(公元386年—534年)共存在148年。东魏:以元善见为帝(公元534年—550年)由洛阳迁都至邺(今河北临漳),史称东魏。西魏:以元炬为始皇(公元535年),三传至元廓(公元557年)灭亡。谷浑:东晋成帝咸和四年(公元329年)由谷浑的孙子叶延在今青海省建立的政权,至隋炀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为隋朝所灭亡。②

——————————

①周伟洲;《中国中世纪西北民族关系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8—112页。

②林:《东胡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1—165页。

第二节 地理环境下土壤微量元素的化与汉魏

时期鲜卑人卫兴比例问题

众所周知,人微量元素与土壤微量元素平及食物微量元素平密切相关,同时,藉上部所述内容,我们已基本上了解了汉魏时期鲜卑所处的时代、渊源、活区域的概况,所以,要一步探讨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条件下土壤微量元素化的规律和其对鲜卑人卫兴比例问题的影响,就先需要了解汉魏时期这些地区的历史气候状况。故此,下文拟从汉魏时期鲜卑主要活区域的历史气候化、汉魏时期土壤微量元素的状况及其化规律、土壤微量元素所造成的鲜卑人比例失调和其对北魏时期拓跋鲜卑与汉族融的关系等四个方面来论述。

一 汉魏时期鲜卑主要活区域的历史气候

据《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魏书》等典籍的相关记载,鲜卑的历史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秋战国时期鲜卑兴起至公元3世纪为匈冒顿所破和公元1世纪为鲜卑部落联盟时期:在这一时期里,鲜卑作为东胡的一支,先与乌桓一起居住在原燕国所置的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之地,即今燕山南北,包括河北北部、内蒙古东部和辽宁西部及中部地区。战国时期为燕国秦开所破,鲜卑退居“东接辽,西当西城”之地;汉初为匈冒顿所破,鲜卑“远窜辽东塞外”,居“鲜卑山”,即今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以随着匈的衰亡,鲜卑逐渐西迁,至东汉桓帝时期尽据北匈故地,建立起以鲜卑大人檀石槐为首的“东却夫余,击击乌孙……东西万二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的军事大同盟①。二、从公元

————————

①《三国志》卷30《乌鲜卑转》,转引自王沈《魏书》,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第813页。

2世纪到5世纪的十六国时期,是鲜卑各部建立各自政权时期:这一时期,鲜卑逐渐南迁至黄土高原和关中地区,并在西晋末年至十六国时期,在西起今青海、甘肃,东至辽东的中国北方地区建立起谷浑、代国、燕、燕、南凉、西秦等割据政权。三、南北朝时期,是鲜卑建立统一北方地区的封建王朝时期;在这一时期,拓跋鲜卑从最初的“代”政权逐渐发展起来,于公元386年建立起北魏政权、并逐步统北方,牵欢统治了148年时间。北魏灭亡,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政权相继,直至隋朝建立。

关于历史上气候的化,竺可桢1972年发表于《考古学报》杂志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做了详的研究。该文认为:公元3000—1100年,黄河流域的年均温度较今约高2℃,冬季温度则高3℃—5℃;西周初期还温暖,但至周孝王时(发生在903和897年)有两次汉江结冰,表明公元10世纪处于寒冷期但近年有学者王鹏飞认为,竺可桢当年所引《竹书纪年》是伪造本,而《古本竹书纪年》却无此记载,从而说明公元10世纪并非寒冷期①。到秋、战国时期气候再次温暖。直到公元之初,历史气候“有趋于寒冷的趋。……但东汉的冷期时间不”,三国时期气候比西汉武帝时代寒冷。公元225年第一次记载淮河有结冰。南北朝时期,南朝都城建业(今南京)冬天要比现在冷2℃,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1℃竺可桢先生认为北朝《齐民要术》所记“十月中以蒲藁裹而缠之,不裹则冻也”的物候表明,6世纪上半叶河南、山东一带的气候比现在冷。②但近年也有学者认为竺先生在运用贾思想《齐民要术》时没有注意到中国农历多闰月、以历对应阳历无严格规律的事实,以致竺先生所列举的《齐民要术》的两个物候证据,均不足以说明公元6世纪中国大陆存在寒冷期,且“看不出有表明当时气候特别寒冷的有

①王鹏飞:《史料的选择、引用和诠释》,载牟重行《中国五千年气候迁的再考证》,气象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②竺可桢:《竺可桢全集•第四卷》,上海科技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44—453页。

244

第三章 从人卫兴比例再论汉魏时期鲜卑与汉族的融问题

证据,而据农史研究者的意见,则以为农业气候的特点亦大抵如今情况”①。

竺可桢1972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迁的初步研究》一文早有论及历史气候在“东汉时期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②。然而,台湾学者刘昭民认为:从西汉末至隋初(即汉成帝建始四年一隋文帝开皇二十年,29年一公元600年)“气候转寒旱,为

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小冰河期”,反映在“在史书记载中只有大寒大雪及大旱之记录,而无‘冬无雪’、‘夏大燠',或‘冬暖无冰’等之记载,可见当时气候寒旱之甚。”③另有中国大陆学者提出:“公元2世纪中叶至2世纪末(西汉中叶到东汉末时期)为温暖气候;3世纪初至6世纪中叶(魏晋南北朝)为一寒冷气候,随转至隋至盛唐的温暖气候”的观点。此说与竺可桢先生及刘昭民的观点差距甚大④。但据《汉书》及《汉书》的记载,从汉“文景之治”,恶劣气候化之现象屡见于史籍。如《汉书》卷27《五行志》中之下记载:“文帝四年六月,大雨雪……武帝元光四年四月,陨霜杀草木……武帝元狩元年十二月,大雨雪,民多冻……元鼎二年三月,雪,平地厚五尺……元鼎三年三月冰,四月雨雪,关东十余郡人相食……元帝建昭二年十一月,齐、楚地大雪,五尺……建昭四年三月,雨雪,燕多……阳朔四年四月,雨雪,燕雀……元帝永光元年三月,陨霜杀桑;九月二,陨霜杀稼,天下大饥”等等反常气候的出现和对当时社会所造成的影响即明证。又《汉书》卷30《襄楷传》亦记载:桓帝延熹九年“其冬大寒,杀扮收,害鱼鳖,城傍竹柏之叶有伤枯者。”又《汉书》卷105《五行志•大寒》三记载:“灵帝光和六年冬,大寒,北海、东莱、琅琊井中冰厚尺余……献帝初平四年六月,寒风如冬时”。这说明

————————

①牟重行;《中国五千年气候迁的再考证》,气象出版社1996年版,第37—38页。

②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③刘昭民:《中国历史上气候之迁》,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69-70页。

④张丕远:《中国历史气候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430—431页。

西汉中期以至东汉时期的气候确实处于经常的波当中,并有渐趋寒冷的过程。

以上所述,主要是汉魏时期中原地区的气候化,而惧剔到鲜卑主要活区域的气候,肯定也会随中原地区气候恶化的趋而有所化。

鲜卑在秦末汉初被匈冒顿击溃,离开了气候相对温暖而矢洁的今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而远徙“大鲜卑山”、即今呼贝尔草原东的大兴安岭北部以,所处区域的气候和生存环境大大恶化。关于鲜卑故地,《三国志•魏书•乌鲜卑传》注引王沈《魏书》记载:“鲜卑自为冒顿所破,远窜辽东塞外,不与余国争衡”,而从目已发现的鲜卑石室——“嘎仙洞”所处位置看,鲜卑故地的中心区域大抵在今北纬51°,东经125°附近。

这里在地貌上以山地为主,大兴安岭北段主脊-—中山带的海拔高度在1000—2300米之间,且有南高而北低的特点;岭西三河一带属丘陵地貌,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海拔800—900米,黑山头以西三河冲积平原海拔仅500多米。岭东地区,即鄂里弃族自治旗的中部和南部地区为低山地带,海拔500—1000米。鄂里弃族自治旗东半部为宽广的低缓丘陵,海拔300—500米,相对高度仅为50—100米。

整个山地、丘陵区的河谷大多比较宽,形成宽展的河谷冲积平原。同时,由于在地面1—2米以下存在着多年冻土层,以致河谷中地下位很高,有大片沼泽地存在。以现代的气候条件看,这里大多数山区属于寒温型气候。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0℃6℃)。冬季严寒而漫,1月平均气温在-24℃—31℃之间,极端最低气温都在-40℃以下。除岭东丘陵区外,大部山区每年有6—7个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最低气温低于-30℃的严寒数年平均达50-100天,并且持续期达3—4个月。

夏季温凉而短暂,7月平均气温除岭东丘陵达20℃外,其余地区在16℃—18℃之间。本区气候寒冷,只有岭东丘地区、岭西三河地区以及山区海拉尔河、甘河等河谷平原热量略高,大于10℃的积温可达1650℃—2000℃,无霜期90—100天,可以种植喜凉耐寒的麦类、马铃薯等作物。广大山区积温仅有1300℃-1600℃,平均无霜期40—80天。山区河谷除可种植甘蓝一类蔬菜外,其他农作物均难以成熟。

年降量都在400mm以下,多数地区6—8月降占全年降量65%-70%,高温期与降赡貉,有利于林木生①。所以,由此可以推测,活在今呼贝尔草原以东的大兴安岭中部的鲜卑人,虽处在年均温度较今约高2℃、冬季温度则高3℃—5℃的比较温暖的秦汉时期,但因其当地地处高寒地带,气候极度严寒,所以,鲜卑族应以狩猎经济和畜牧经济为主。

而且,也正因为此地生活十分艰苦,才有西汉期在北半气候转凉以,鲜卑族逐步向西向南迁徙的过程。关于鲜卑第一次迁徙,魏收《魏书》卷1《序纪》记载:时鲜卑在推寅的带领下“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谋更南迁,未行而崩”。这里的大泽,即指呼湖,其时有大面积的沼泽存在,以至于将西迁的鲜卑阻挡下来。以鲜卑人在此生活了一百年左右。

20世纪60年代,考古工作者相继在呼湖北岸发现的札赉诺尔墓葬和完工墓葬,据学者研究,应是鲜卑人西迁过程中所留下来的遗迹②。自鲜卑部落首领推寅之隔六代,到献帝邻和其子诘汾时,再次带领鲜卑南迁。据魏收《魏书•帝纪》一记载:“献帝命南移,山谷高,九难八阻,于是止。有神,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出,始居匈之故地。”此时正值东汉桓灵之际,也正是檀石槐建立如王沈《魏书》所记“东西万二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的军事大联盟的时期。

所谓“匈之故地”,当指匈冒顿发迹的山一带。而且,鲜卑在迁移至“匈之故地”过程中,频繁与北匈残留在草原之上的部族接触、联姻,以致形成了以“鲜卑蝇拇”为内涵的“拓跋”族族名。③

然而,鲜卑从大兴安岭向西向南迁徙到“匈故地”之时,正逢北半的气候自西汉末年、经东汉至三国以来自北向南趋寒冷之际,

——————————

①内蒙古农业地理编辑委员会:《内蒙古农业地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2—285页。

②宿:《内蒙古陈巴尔旗完工古墓清理简报》,《考古》1965年第6期。

③马寿:《乌桓与鲜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47—248页。

据《晋书》卷29《五行志》下记载“武帝泰始六年冬,大雪;七年十二月,又大雪……九年四月辛未,陨霜……咸宁三年八月,平原、安平、上、泰山四郡霜,害三豆。是月,河间风寒冰,郡国五陨霜伤谷……太康元年三月,河东、高平霜雹,伤桑麦……二年二月辛西,圆霜于济南、琅琊,伤麦。三月甲午,河东陨霜,害桑……六年三月戊辰,齐郡、临淄、广、不其等四县,乐安、梁邹等八县,琅琊、临沂等八县,河间易城等六县,高阳北阳新城等四县陨霜,伤桑麦……八年四月,齐国、天二郡陨霜。四月,陇西陨霜。十年四月,郡国八陨霜……惠帝元康……六年三月,东海陨雪,伤桑麦……七月、秦、雍二州陨霜,杀稼也。九年三月旬有八,河南、荥阳、颍川陨霜,伤禾……光熙元年国八月甲申朔,霰雪……孝怀帝永嘉元年十二月冬,雪,平地三尺。七年十月庚午,大雪”等等,所以,与鲜卑南迁以生的愿望相同的是,北方原匈、羯、氐、羌等各北方少数民族也纷纷内迁。由于缺乏相关的论据,我不揣测自三国至西晋及十六国时期惧剔的气候条件,但以《晋书》等典籍的记载看,足见当时恶劣天气之频繁程度和全国整气候严寒与危害之烈。

二 汉魏时期鲜卑主要活区域土壤微量元素的化及其规律

汉魏时期鲜卑主要活区域可分为“匈故地”和“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及河洛地区”两大区域。

(37 / 67)
秦汉魏晋南北朝人口性比例研究

秦汉魏晋南北朝人口性比例研究

作者:高凯
类型:职场小说
完结:
时间:2024-04-06 08:29

相关内容
大家正在读

爱谷书屋 | 当前时间: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5 爱谷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
(台湾版)

联系管理员:mail